
紅磚青瓦,白墻石地,立柱橫梁,兩層八間,右邊竹蔭掩映,左邊杉林擋風。這就是我的老屋。
老屋建于1985年。建老屋前,我們一家八口擠住在四間土磚屋里,只有兩間臥室。隨著我和姐姐們一天天長大,家里住的地方越來越緊張。父母于是決定另建新房。
那時建房不似如今什么建材都能夠買到,大多只能靠自己臨時準備。紅磚是建房首要解決的問題。父母從村子附近請來五個做磚師傅,開挖屋后山邊的菜土地,找到合適的黃土做紅磚。記得當時的工價是一塊毛坯紅磚一分錢。
師傅們挖土、和泥、上模,扮出的毛坯紅磚整齊地、有一定間距地堆放成墻后,照看毛坯紅磚讓其曬干就成了主人家的事了。每天傍晚,母親要把稻草扎成的“毛扇”覆蓋在毛坯磚墻上,遮擋露水或防止雨淋,第二天在太陽剛剛露臉時又要將“毛扇”揭開。有時,突然下大雨,我和姐姐們還得飛奔,幫著母親加蓋薄膜在磚墻兩側。
毛坯磚曬干后就是燒制。父親挑個好日子,請來裝窯師傅,邀來親戚們幫忙,你一擔我一擔,一圈煤一圈毛坯磚,外圍再用土磚圍擋,用小鋼筋絲固定,一層一層的往上堆。最后在窯底點燃干柴,引燃窯中的煤塊,火勢一層一層慢慢地往上蔓延開來。火光從土磚縫中冒出來,裊裊青煙向天空飄去。半個月后,窯中火苗熄滅,冷卻一段時間后,再拆窯,一塊塊鮮艷的紅磚就出來了。
河沙也是建房必備之物。姐姐們從附近的小河里用撮箕淘上岸,堆集在一起,再用板車一車一車地拖回家。正屋橫梁、小樓板,樓梯踏步、陽臺欄桿片,都是父親在一個又一個夜色里自己倒模做出來的。屋檁、屋椽則是從村上林場買回樹裁切成的……
建材備好,就開始正式動工了。一天、二天……一米高、二米高……兩個月時間不到,房子順利封頂,在一陣響亮的鞭炮聲中完工。
粉刷墻壁,鋪打地面,裝配電路……當年底,我們搬進了新家。那一晚,我躺在新房的床上激動得好久都沒有睡著,總是追著母親問這問那。
我上初中后,二樓右邊那間房就成了我的書房。冬夜,屋外北風呼呼,母親提來的烘籠溫暖了我的身體,溫暖著整個房間。夏夜,池塘邊蛙聲齊鳴,我坐在書桌邊挑燈埋頭啃著書本。
后來,我到縣城讀高中,到外地上大學,參加工作進了城,呆在老屋的時間越來越少。期間,姐姐們一個個先后出嫁了,獨留下父母守住在老屋。
春夏秋冬,時光流逝,雙親先后去世,奔波于生計的我無暇顧及老屋。飽經滄桑的它就那樣空寂的立在那里。
今年回鄉拜祖時,走進老屋,發現屋前屋后雜草叢生,屋頂瓦片掉落。我們喊來幾個師傅,花了幾天時間將屋頂修葺一新。
佇立在老屋前,我思緒萬千,仿佛又看到了那裊裊升起的炊煙,看到父親在灶臺前忙碌的身影,還有母親站在屋前階基上呼喚著我的乳名叫我趕快回家。可這一切都已成為夢幻,那再也回不去的少年時代,再也見不到的雙親。老屋,承載了我那么多的往事和回憶。它就是我心中的寄托,精神的原鄉,還有那抹永存在骨子里的濃濃鄉愁。
責編:周媛
初審:周媛 二審:唐劍華 終審:易湘鋒
下載APP
分享到